在导电泡棉的材料体系中,表面导电层的制备工艺直接决定了其电性能的上限。 康丽达通过优化镀层工艺参数,在保证基材力学性能的同时,实现了表面电阻与垂直接触电阻的协同优化。
根据ASTM D4935标准,表面电阻是衡量导电泡棉平面导电能力的核心参数。其数值主要受镀层连续性、厚度和附着力三因素制约。
康丽达采用“化学镀+电镀”复合工艺:
实验数据显示,当铜层厚度从2μm增至5μm时,表面电阻可从0.1Ω/□降至0.05Ω/□。镀层厚度的均匀性(CV值<5%)是实现低电阻一致性的关键。
此前在《导电泡棉表面电阻测试》中强调“测试方法影响结果”,而镀层工艺的稳定性才是保证测试数据可靠的基础。
垂直接触电阻(MIL-STD-202G)反映材料在压缩状态下的点接触性能,受镀层硬度、延展性和微观形貌影响显著。
康丽达通过调整电镀液配方和电流密度,优化镀层晶体结构:
在5kg压力下,采用优化工艺的康丽达导电泡棉垂直接触电阻可稳定在8mΩ以内,且1000次压缩循环后电阻上升<10%。
镀层与基材的界面结合力是长期可靠性的关键。剥离强度低于1.0N/mm时,易在热循环或振动中发生分层。
康丽达通过以下工艺提升结合力:
经70℃×1000h高温老化后,镀层无起泡、无剥落,表面电阻变化率<15%。
康丽达建立了完整的工艺参数控制体系:
导电泡棉的性能是工艺的函数,而非简单的材料堆叠。康丽达通过对镀层工艺的精细化控制,实现了表面电阻≤0.05Ω/□、垂直接触电阻≤8mΩ、剥离强度>2.0N/mm的综合性能指标。
正如前文《导电泡棉技术参数选型指南》所强调,“参数是系统需求的语言”,康丽达正是通过精准的工艺控制,将客户对EMI屏蔽、长期可靠性的系统需求,翻译为可量化、可验证的材料性能参数,为高频电子系统提供坚实的材料基础。
【本文标签】 康丽达导电泡棉
【责任编辑】